「王秋雪」柴烧陶的侘寂美学
文:陈义丰
陶艺家 王秋雪
傍晚飘起小雨,
入夜之后,
天空益发暗淡起来。
是一个
没有星星的晚上。
喝了好一阵乌龙老茶,
内心渴望获得一份宁静。
把玩手中的茶碗,
自然、粗糙、简素、还带有几分野趣。
此刻,
没有半点人声,
感觉特别寂静。
突然,
想起日本茶圣「千利休」的一段话:
「如何打扫满是落叶的庭院?
首先,用草耙把地清理得一干二净。
然后,摇晃其中一棵树,好让少许树叶掉落。」
这是一种不圆满的美丽景象。
今夜,
一碗茶,
一段话,
引领我进入「侘寂美学(Wabi-sabi)」的境地。
王秋雪-《尘封往事》-2003年-茶仓
当初,
为了写「时间,因茶停驻」这本书,
特意拜访了陶艺家夫妇林明赐、王秋雪两位老师。
一下高速公路,
王老师骑着摩托车在十字路口迎我,
然后引导我的车入山。
山路曲折,
最后
我们在一栋铁皮屋前停下。
房子的位置视野很好,可以眺望辽阔的山景。
两位老师热情地以全套的柴烧茶具、煮茶款待。
席间,还参观了老师亲自设计制作的柴窑。
为了加速让我理解制陶的过程,
林老师当场演示如何拉胚成型。
我看到一块陶土在老师的巧手下,
幻作成各种不同的姿态,
最后固定成型。
柴烧,
不仅是燃烧薪柴,更是人与窑的对话、火与土的共舞。
这项古老的工艺,不仅需要精湛的手艺,更需要过人的体力与耐力。
这对艺术家夫妇,自己建窑、搬材烧陶,
每一次窑烧,至少得三天三夜、不眠不休,
因此干脆就将工作室命名为“晶柴烧”。
“晶”者,由“三日”组成,
期待经过三天烈火的焚烧,能够得出晶莹剔透、精彩非凡的成品。
“柴烧“作品的魅力在于:
火焰在器皿流窜所烙下的吻痕,
和燃烧木柴灰烬所产生的落灰,
倾诉着大自然至美无声的语言,
没有任何材料可以取代与模仿。
烧窑-林明赐-2009年
王秋雪于茶席间,淡淡的回忆说:
“早些年,天一亮便坐上机台,直到子夜更深,幼小的孩子在身旁拉扯哭着说:很晚了ㄋㄟ~妈妈我要睡觉 ,我才发觉真该休息了。这段日子,家内大小琐事、工作室、搬木头粗活,充实到让我忘记辛苦,只有存款见底,才会觉得~穷忙。”
只见林明赐老师露出一脸抱歉苦笑:
“在苑里的十年间,三立方容积的窑室,烧制了将近一百窑次,两夫妻一车车的载、一车车的搬,卸货时再爬上一阶又一阶的卵石阶梯,当时一窑约需3~5吨的木料。”
“柴烧是一项古老的工程与修练,在烧窑的当下,火焰时而强烈窜流,时而柔缓周旋在窑内作品之间,烧窑者用最原始的动物本能,静心感受窑、大气与星体运转的微妙互动,用细腻心思聆听柴火燃烧时气流与窑体之相互牵引,演奏出动听的音律与节奏,展开一场又一场天、地、人的精彩对话。”
言语间,老师们露出动人的容光。
与林明赐与王秋雪两位老师的结缘,
似乎是冥冥中注定。
喜欢他们的为人,
如同作品一般,
纯真、坦诚,充满「朴趣」,
一种返璞归真、回归古风、充满「侘寂美学」的意趣。
王秋雪-《静穆 》-2014年-茶壶
王秋雪-《窥视》-2002年-茶仓
王秋雪-《风满楼》-2001年-茶仓
留言列表